一、王昌龄《从军行七首・其四》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 “七绝圣手” 王昌龄,创作于盛唐开元至天宝年间(约 727-742 年)。
当时唐朝国力强盛,对西域用兵频繁,王昌龄虽未亲临边塞,却凭借对边塞生活的听闻与想象,写下《从军行七首》组诗,这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。
“从军行” 是乐府旧题,专写边塞军旅生活。
诗最早收录于宋代《文苑英华》,后被《全唐诗》收录。
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盛赞其 “一语千钧,气盖全军”,尤其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一句,被评 “写尽将士壮志,千古无两”。
展开剩余85%诗中 “青海”(今青海湖)、“玉门关”(今甘肃敦煌)、“楼兰”(汉代西域古国,此处代指西域敌国)均为唐代边塞重要地理与历史符号,让诗歌充满真实的战场感。
白话翻译
青海湖上的浓云遮蔽了雪山,站在孤立的城堡上,远远就能望见玉门关。
在漫天黄沙中经历了千百次战斗,铠甲都被磨穿了;不打败敌人,就绝不回家。
一帧 “边塞战斗速写”,每句都藏着 “壮” 与 “坚” 的力量。
首句 “青海长云暗雪山” 的 “暗” 字太妙 —— 不是 “遮”,是浓云把雪山 “染暗”,既写边塞天气的苍凉,又烘托战场的紧张,像我们看战争片里 “乌云压阵” 的镜头,心跟着揪紧;
“孤城遥望玉门关” 的 “孤” 字,既写城堡的孤立,又暗指将士的孤独,隔着千里遥望家乡方向的玉门关,思念都藏在 “遥望” 里。
后两句 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是全诗的魂。
“黄沙百战” 不是 “百次战斗”,是 “无数次”,用夸张写战争的频繁;
“穿金甲” 的 “穿” 字最见力量 —— 铠甲能被磨穿,可见战斗的惨烈,却没写 “伤” 或 “死”,只写铠甲的磨损,更显将士的坚韧;
“终不还” 的 “终” 字,不是 “不想还”,是 “不打赢就不还”,像我们说 “不完成目标绝不放弃” 的决绝,把家国情怀写得铿锵有力~
王昌龄的 “边塞壮歌”
写这首诗时,王昌龄在长安做官,常听戍边归来的将士讲战场故事。
有次他遇到一位从青海回来的老兵,老兵说 “我们在黄沙里打了五年,好多兄弟的铠甲都磨破了,可大家都说,不把敌人赶跑,绝不回家”。
这句话让王昌龄特别震撼,他没去过边塞,却能想象出那种 “黄沙漫天、铠甲闪光” 的画面。
那天夜里,他对着窗外的月亮,想起老兵的话,拿起笔写下这首诗。
他没写战场的苦,只写将士的 “不还” 之志,因为他知道,将士们的坚守,不是为了自己,是为了身后的家乡。
后来这首诗传到边塞,将士们都爱唱,有人说 “每次打仗前唱一遍,就觉得浑身是劲”,可见这首诗里的 “壮志”,早成了将士们的精神支撑~
二、雷震《村晚》
草满池塘水满陂,山衔落日浸寒漪。
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
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,创作于南宋中期(约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)。
雷震生平记载较少,仅知其曾隐居于乡村,擅长描绘田园生活,这首《村晚》是他的传世佳作,记录的是江南乡村傍晚时分的闲适景致。
“陂” 指池塘的岸,“寒漪” 即清凉的水波,诗中每个意象都来自对乡村日常的细致观察。
诗最早收录于清代厉鹗编的《宋诗纪事》,后被多种宋诗选本收录。
现代学者钱钟书在《宋诗选注》中评价其 “以极简之语,写尽乡村暮色的悠然”,尤其 “牧童归去横牛背” 一句,被评 “‘横’字妙绝,写出牧童无拘无束的野趣”。
因诗中 “山衔落日”“短笛无腔” 等细节极具画面感,这首诗常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。
白话翻译
池塘边长满了青草,池水漫到了塘岸;
远山好像含着落日,影子倒映在清凉的水波里。
牧童回家时,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,拿着短笛随口吹奏,没有固定的曲调。
一幅 “乡村暮色水墨画”,每句都藏着 “闲” 与 “野” 的意趣。
首句 “草满池塘水满陂” 的 “满” 字太妙 —— 青草长满池塘边,池水漫过岸,不是 “整齐的满”,是 “自然生长的满”,像我们夏天去乡下看到的 “到处是绿、到处是水” 的生机,透着不加修饰的野趣;
“山衔落日浸寒漪” 的 “衔” 字拟人化,把远山比作 “含着落日的嘴”,不是 “落日下山” 的直白,是 “山主动接住落日” 的温柔,“浸” 字则写出落日倒影在水波里的动态,像我们傍晚看湖面,光影随波晃动的惬意。
后两句 “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” 是全诗的魂。
“横” 字不是 “坐” 或 “骑”,是 “随意横躺”,写出牧童不用规矩坐姿的自在,像我们小时候在沙发上 “葛优躺” 的放松;
“无腔信口吹” 的 “无腔” 最见真趣 —— 不是 “吹得好”,是 “随便吹”,没有固定曲调,却比正经演奏更显快乐,像我们高兴时哼歌,不用在意跑调的轻松。
整首诗没有一个 “闲” 字,却把乡村傍晚的松弛写得让人想立刻去田埂上走一走~
雷震的 “村晚速写”
写这首诗时,雷震正隐居在江南乡村,每天的乐趣就是傍晚去池塘边散步。
有天他像往常一样出门,看到池塘边的草长得比膝盖还高,池水漫到了岸边的石头上,远处的山把落日 “含” 在山腰,影子落在水里晃啊晃。
这时,他看到一个穿蓝布衫的牧童,横坐在牛背上,手里拿着短笛,一会儿吹 “哆来咪”,一会儿吹不成调,牛慢悠悠地走,牧童也不着急,还时不时伸手摘路边的狗尾巴草。
这一幕让雷震觉得心里特别软 —— 没有赶路的匆忙,没有做事的压力,只有 “牛慢慢走、笛随便吹” 的自在。
回家后,他拿起笔就写下这首诗,没加任何修饰,因为他觉得 “乡村的美,就美在‘不刻意’”~
三
王昌龄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的边塞坚守,藏着家国的责任;雷震 “短笛无腔信口吹” 的村晚闲适,装着生活的悠然。
在坚守里不紧绷,在闲适里不迷茫。
你有没有过 “像将士一样坚持” 的经历配资炒股配资优秀,或者 “像牧童一样放松” 的时刻?
发布于:广东省稳拿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